中医古籍•第九章 分娩并发症•第一节 胎膜早破
胎膜在临产前破裂称胎膜早破。发生率约占分娩总数的6~12%。胎膜早破常致早产、围产儿死亡、宫内及产后感染率升高。
一、病因
(一)胎先露与骨盆入口衔接不好,如胎位不正、头盆不称、骨盆狭窄等,使前羊膜囊承受压力过大,致羊膜破裂。(二)羊膜腔内压力过高,如羊水过多、双胎等。(三)胎膜发育不良或有炎症致胎膜脆弱易破,妊娠晚期性交亦能促使破裂。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
(一)破膜后,孕妇突感阴道有液体流出,开始大量,继而间断少量排出。
(二)羊膜破口很小,流出的羊水量少,在不能确诊时可作以下辅助检查:
1.阴道分泌物PH值测定,可用试纸法测定,如PH>7,多已破膜,因阴道PH值为4.5~5.5,而羊水为7~7.5。
2.吸取阴道液体涂片,待干后镜检,查见羊齿状结晶,用0.5‰美兰染色查见淡兰色或不着色的胎儿上皮及毳毛;用0.1~0.5%硫酸尼罗兰染色,查见桔黄色胎儿上皮细胞,均可诊断胎膜早破。
3. 经腹羊膜腔穿刺注入靛胭脂如由阴道流出,诊断可确定。
4. B超检查见羊水分布局限,较前次检查明显减少。
此外,还有用羊膜镜检查者。
三、处理
应针对胎膜早破的常见并发症(早产、感染及脐带脱垂)采取防治措施。一般破膜后常于24小时内临产,不论孕龄大小,均不宜阻止产程进展。先露高浮的孕妇,破膜后应卧床休息,抬高床脚,使头低臀高,以防脐带脱垂,尤其是臀位和双胎产妇,更应如此。保持外阴清洁,破膜超过12小时者,应给予抗生素以预防感染。孕龄>36周,超过24小时未临产者,胎膜、胎盘感染或围产儿病率及死亡率均相应增加,为减少感染机会,防止母儿并发症,应积极引产。若<36周,未临产,胎儿未成熟,而孕妇要求保胎者,可在积极监护和预防感染的前提下,绝对卧床休息,给予宫缩抑制剂,继续妊娠,争取得到促胎肺成熟和促宫颈成熟的时机,有利于围产儿的预后。如出现羊膜炎的体征(母、胎心率加速,胎心可达160bpm,子宫压痛、有宫缩、羊水臭、阴道有脓性分泌物排出,白细胞计数可达15×109/L以上,C反应蛋白>2mg/dl。)应立即引产,必要时剖宫产。对胎位不正、头盆不称、骨盆狭窄以及其它产科并发症者,应根据情况作相应处理。
-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生理
-
第一章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
生理产科
-
病理产科
-
第七章 常见妊娠合并症
-
第八章 异常分娩
-
第十一章 胎儿及新生儿常见疾病
-
第十二章 围产医学
-
妇科
-
第十三章 妇科病史特点及妇科检查
-
第二十二章 避孕失败后的补救措施
-
妇产科常用药物
-
妇产科常见手术
-
第二十八章 产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