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第五章 免疫金银及铁标记技术•第一节 免疫金技术发展史
早在一个世纪以前,化学家就对胶体金进行了研究,当时只是研究它的结构和金属性质。在1939年Kausche和Ruska把烟草花叶病毒吸附到金颗粒上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见金离子呈高电子密度。然而胶体金技术作为标记物应用于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是在1971年,Faulk 和Taylor首先将兔抗沙门氏菌抗血清与胶体金颗粒结合,用直接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沙门氏菌的表面抗原。此后,他们还把胶体金与抗胶原血清,植物血凝素,卵白蛋白,人免疫球蛋白轻链、牛血清白蛋白结合应用。1974年Romano和他的同事们将胶体金属标记在马坑人的IgG上,实现了间接免疫金染色法。1974年Bauer等报道凝集素—金复合物的应用。1978年Geoghe-gan等应用免疫金技术检测B淋巴细胞表面抗原。1981年Danscher建立了用银显影液增强光镜下金颗粒可见性的免疫金银染色法(Immunogold—sliver staining, IGSS)。到了1986年Fritz等人在免疫金银法基础上成功地进行了彩色免疫金银染色,使得结果更加鲜艳夺目。胶体金技术逐渐得到完善和成熟,近10年来此项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应用胶体金为标记物的免疫金染色(IGS)与免疫金银染色(IGSS)方法在光镜和电镜下可以单标记和双标记或多种标记同时观察细胞和组织结构,可以定性,定位以至定量研究。目前它已被应用于医学和生物学研究的众多领域。
-
第二章 抗原和抗体的制备
-
第七章 电子显微镜免疫细胞化学技术
-
第八章 蛋白质与多肽激素的放射免疫分析
-
第十八章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概述
-
第十九章 核酸(基因)分子探针
-
第二十二章 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
第二十三章 DNA重组技术及其在基因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