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辞典》•鳝鱼

中医中药•《中药大辞典》•鳝鱼

【出处】《雷公炮炙论》
【拼音名】Shàn Yú
【别名】鳣(《山海经》),黄鳣(《异苑》),鳣鱼(《千金·食治》),海蛇(《黑龙江中药》)。
【来源】为鳝科动物黄鳝的肉或全体。
【原形态】黄鳝(徐衷《南方草物状》)
体细长如蛇,前段圆,向后渐侧扁,尾部尖细。体长24~40厘米。头圆,其高较体高为大。吻端尖,唇发达,下唇尤其肥厚。上下颌与口盖骨上都有细齿。眼小,为一薄皮所覆盖。2鼻孔分离较远,后鼻孔在眼前缘上方,前鼻孔在吻端。左右鳃孔在腹面合而为一,呈"V"字形。鳃膜连于鳃峡。体润滑无鳞。无偶鳍,背鳍和臀鳍均退化,仅留低下的皮褶,无软刺,都与尾鳍相联合。尾鳍尖细。体色微黄或橙黄,全体满布黑色小斑点,腹部灰白色。
栖于河道、湖泊、沟渠及稻田中,白昼喜藏于泥质水底的洞穴中,或堤岸石隙中,夜出觅食,以昆虫、蛙类、小鱼等动物为食。产卵期6~8月。
本动物的皮(鳝鱼皮)、骨(鳝鱼骨)、血(鳝鱼血)、头(鳝鱼头)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生境分布】分布很广,除西北、西南外,全国各地均有。
【化学成份】食部每100克含水分80克,蛋白质18.8克,脂肪0.9克,灰分1克,钙38毫克,磷150毫克,铁1.6毫克。
【性味】甘,温。
①《别录》:"味甘,大温,无毒。"
②《千金·食治》:"平,无毒。"
③《医林纂要》:"甘咸,温,有微毒。"
【归经】入肝、脾、肾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经。"
②《本草新编》:"入脾、肾二经。"
③《本草求真》:"入肝、肾。"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捣肉为丸或焙研为散。外用:剖片敷贴。
【注意】①《别录》:"时行病起,食之多复。"
②《本草经疏》:"凡病属虚热者不宜食。"
③《随息居饮食谱》:"时病前后,疟、痢、胀满诸病均大忌。"
【附方】①增力气:熊筋、虎骨、当归、人参等分。为末,酒蒸大鳝鱼,取肉捣烂为丸。每日空腹酒下两许。(《本经逢原》大力丸)
②治久痢虚症,便脓血:黄鳝鱼一条,红糖三钱(炒)。将鳝鱼去肚杂,以新瓦焙枯,和糖研末,开水吞服。(《云南中医验方》)
③治内痔出血:鳝鱼煮食。(《便民食疗》)
【各家论述】《本草经疏》:"鳝鱼,甘温具足,所以能补中益血。甘温能通经脉,疗风邪,故又主疗沈唇,及今人用之以治口眼歪斜也。"
【摘录】《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