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长沙药解》•细辛
【本经】味辛温。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一名小辛,生山谷。味辛,温,入手太阴肺、足少阴肾经。降冲逆而止咳,驱寒湿而荡浊,最清气道,兼通水源。《伤寒》小青龙汤,方在麻黄。治太阳伤寒,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用细辛、干姜、五味,降逆敛肺,以止咳嗽。《金匮》以治痰饮,咳逆倚息。饮去咳止,气从少腹上冲胸咽,用桂苓五味甘草,治其气冲。冲气既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方在干姜。治其咳满。《伤寒》真武汤,方在茯苓。治少阴病,内有水气,腹痛下利。若咳者,加五味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是皆小青龙之法也。《金匮》厚朴麻黄汤,方在厚朴。射干麻黄汤,方在射干。皆用之,以治咳而下寒者。麻黄附子细辛汤,方在麻黄。麻辛附子汤,方在桂枝。大黄附子汤,方在大黄。赤丸,方在乌头。乌梅丸,方在乌梅。皆用之,以治寒气之冲逆也。防己黄芪汤,方在防己。治风湿脉浮身重,气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风木冲逆,则用桂枝,寒水冲逆,则用细辛,此治冲逆之良法也。肺以下行为顺,上行则逆,逆则气道壅阻,而生咳嗽。咳嗽之证,由于肺金不降,收气失政,刑于相火。其间非无上热,而其所以不降者,全因土湿而胃逆。戊土既湿,癸水必寒,水寒土湿,中气不运,此肺金咳逆之原也。当火炎肺热之时,而推其原本,非缘寒气冲逆,则由土湿堙塞,因而水饮停瘀者,十居七八。然则上热者,咳嗽之标,水饮湿寒者,咳嗽之本也。外感之咳,人知风寒伤其皮毛,而不知水饮湿寒实伤其腑脏。盖浊阴充塞,中气不运,肺金下达之路既梗,而孔窍又阖,里气愈阻,肺无泄窍,是以宗气壅迫,冲逆而为咳。若使里气豁通,则皮肤虽闭,而内降有路,不至于此也。细辛温燥开通,利肺胃之壅阻,驱水饮而逐湿寒,润大肠而行小便,善降冲逆,专止咳嗽。其诸主治,收眼泪,利鼻壅,去口臭,除齿痛,通经脉,皆其行郁破结,下冲降逆之力也。
- 《中国药典》
 - 《中药大辞典》
 - 《中华本草》
 - 《本草纲目》
 - 《本草备要》
 - 《本草便读》
 - 《本草乘雅半偈》
 - 《本草崇原》
 - 《本草从新》
 - 《本草撮要》
 - 《本草分经》
 - 《本草分经》
 - 《本草害利》
 - 《本草经解》
 - 《本草经集注》
 - 《本草蒙筌》
 - 《本草求真》
 - 《本草图经》
 - 《本草新编》
 - 《本草衍义》
 - 《本草易读》
 - 《本草择要纲目》
 - 《本经逢原》
 - 《长沙药解》
 - 《得配本草》
 - 《滇南本草》
 - 《雷公炮炙论》
 - 《雷公炮制药性解》
 - 《名医别录》
 - 《神农本草经》
 -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 《中药炮制》
 - 《汤液本草》
 - 《吴普本草》
 - 《新修本草》
 - 《药鉴》
 - 《药笼小品》
 - 《药征》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 《证类本草》
 -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 《中药学》
 - 《千金翼方》
 - 《外科全生集》
 - 《冯氏锦囊秘录》
 - 《顾松园医镜》
 - 《医学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