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本草思辨录》•葛根
葛根与栝蒌根,本经皆主消渴。而葛根起阴气,栝蒌根不言起阴气。张隐庵以栝蒌蔓延,结实之时,根粉尽消,结实既成,根复成粉。又凡草木根 ,性必上行,遂谓栝蒌根能起阴气上滋。邹氏亦韪之。愚窃以为不然,用葛根者皆知为升阳明之药,栝蒌根无用之为升者。虽凡根皆寓有升意,而用根之药不尽属能升,且以粉消为升,则有粉方掘,正在升力已退之时。盖其所以主消渴者,为其性濡润而味苦寒,皮黄肉白,能劫肺胃之热,润肺胃之燥耳。别名天花瑞雪,亦正取寒润下降之意。葛根则异乎是矣,味甘平,为阳明之正药。内色洁白,则能由胃入肺。外色紫黑,则又由肺达太阳。味甘兼辛,则擅发散之长,层递而升,复横溢而散。升则升胃津以滋肺,散则散表邪以解肌。故栝蒌根治身热,是以寒胜热;葛根治身热,是以辛散热。栝蒌根止渴,是增益其所无;葛根止渴,是挹彼以注兹。用葛根而过,有竭葛根汤以桂枝汤加麻黄,讵不足发太阳之邪,而犹必重用葛根者,盖麻桂二方之证,均无项背强KT KT ,太阳病而至项背不柔,则风寒已化热烁液,将入阳明,麻桂皆燥药,未足专任,能入阳明起阴气,滑泽其骨节,而又能化肌表之热者,舍葛根奚属。此葛根所以为一方之冠凡寒阻于经,欲化未化而有表热之证,葛根能外达而解之。若已化热入里,或其热不应外解
- 《中国药典》
- 《中药大辞典》
- 《中华本草》
- 《本草备要》
- 《本草便读》
- 《本草乘雅半偈》
- 《本草崇原》
- 《本草从新》
- 《本草撮要》
- 《本草分经》
- 《本草分经》
- 《本草害利》
- 《本草经解》
- 《本草经集注》
- 《本草蒙筌》
- 《本草求真》
- 《本草思辨录》
- 《本草图经》
- 《本草新编》
- 《本草衍义》
- 《本草易读》
- 《本草择要纲目》
- 《本经逢原》
- 《长沙药解》
- 《得配本草》
- 《雷公炮制药性解》
- 《名医别录》
- 《神农本草经》
- 《食疗本草》
- 《中药炮制》
- 《汤液本草》
- 《吴普本草》
- 《新修本草》
- 《药鉴》
- 《药笼小品》
- 《药征》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 《证类本草》
-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 《中药学》
- 《千金翼方》
- 《顾松园医镜》
- 《医学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