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中药大辞典》•花苜蓿
【出处】《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拼音名】Huā Mù Xu【别名】奇尔克、纳林-胡岑格(蒙名),布斯项(藏名)。【来源】为豆科植物花苜蓿的全草。6~7月采,洗净,去残叶、须根,晾干。【原形态】花苜蓿,又名:扁豆子、野苜蓿。多年生直立草本,高30~100厘米。主根较粗长。茎、枝四棱形,有白色柔毛。叶具3小叶,中间小叶卵形、狭卵形或倒卵形,长5~12毫米,宽3~7毫米,先端圆形或截形,微凹或有小尖头,边缘有锯齿,侧生小叶略小;叶柄长约5毫米,有白色柔毛;托叶披针形。总状花序腋生,长12~20毫米,有花3~8朵;花小;花梗长约1毫米;萼简钟状,长约4毫米,萼齿三角形,被白色柔毛;花冠黄色,有紫纹。荚果扁平,矩圆形,长7~10毫米,宽约5毫米,表面有横纹,先端短尖。种子2~4个,矩形。黄褐色。【生境分布】生于沙地、渠边、路旁、田埂、山坡。分布辽宁、吉林、甘肃、陕西、青海、内蒙古、四川等地。【性味】《青藏高原药物图鉴》:"苦,寒。"【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外用:熬膏涂。【摘录】《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