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中药大辞典》•黄菀
【出处】《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拼音名】Huánɡ Wǎn【来源】为菊种植物森林千里光的全草。8~9月采。【原形态】多年生直立草本,高约50~100厘米。单叶互生;叶片广披针形至卵状长椭圆形,边缘具锯齿状牙齿,基部楔形,两面无毛;叶柄短。头状花序排列成伞房状,小,多数,径1.7~2.6毫米,梗短;总苞1列,苞片革质,长6~7毫米,线形;边缘舌状花1排,5~9个,舌片长,黄色,长13~19毫米,中央全为管状花。瘦果,长3.5~4毫米,无毛,冠毛长6~6.5毫米,白色。种子淡褐色。【生境分布】生于河谷草甸子、林缘、林下阴湿地。分布我国北方及东部。【化学成份】全草含生物碱:大叶千里光碱与瓶千里光碱等。还含洋蓟素、绿原酸等。【药理作用】参见"大白顶草"条。【性味】苦辛,寒。【归经】入肝、脾经。【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4钱。外用:捣敷。【附方】①治肠炎,痈疮:黄菀配鼠曲草(或火绒草),水煎服。②治肝炎,结膜炎:黄菀配龙胆草或獐牙菜,水煎服。③治疮肿:黄菀,捣敷。(性味以下出《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摘录】《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