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辞典》•酥

中医中药•《中药大辞典》•酥

【出处】《别录》
【拼音名】Sū
【别名】苏(《本草经集注》),酪苏(《唐本草》),酥油、马思哥油、白酥油(《饮膳正要》)。
【来源】为牛乳或羊乳经提炼而成的酥油。
【制法】土法加工者,系将鲜乳汁装在牛皮口袋内或其他容器内,不断摇动,使油和乳分开后,取其油脂即成。
《纲目》:"《臛仙神隐》云,造(酥)法,以乳入锅煮二、三沸,倾入盆内,冷定,待面结皮,取皮再煎,油出去渣,入在锅内,即成酥油。一法以桶盛乳,以木安板,捣半日,焦沫出,撇取,煎去焦皮,即成酥也。凡入药,以微火溶化,滤净用之良。"
【性味】①《别录》:"微寒。"
②《千金·食治》:"沙牛及白羊酥,味甘,微寒,无毒。""牦牛酥,甘,平,无毒。"
【归经】《四川中药志》:"牦牛酥,入肝、脾、肺、肾、大肠、小肠六经。"
【用法用量】内服:溶化冲,0.5~1两;或入膏、丸。外用:涂摩。
【注意】①《本经逢原》:"脾胃虚滑者禁用。"
②《随息居饮食谱》:"中虚湿盛者忌之。"
【附方】①治咳嗽积年不瘥者,胸膈干痛不利:莨菪二分(以水淘去浮者,水煮令芽出,焙干,炒令黄黑色),酥一鸡子许,大枣七枚。上三味,铛中煎令酥尽,取枣去皮食之,日二。(孟诜《必效方》)
②治气嗽:杏仁一升(去尖、皮、两仁者,研滤取汁),酥三合,白蜜三合。以水三升,研滤杏仁,纳铜铛中,煎可减半,纳酥、蜜,煎二十沸,纳贝母末四分,紫菀末三分,甘草(炙)末一分,更煎搅如稀糖,一服一匙,日三、夜一服,以咳嗽止为度。忌蒜、猪肉,(《延年方》杏仁煎)
③治蜂螫:酥涂之。(《圣惠方》)
④治恶虫咬:酥和盐涂之。(《圣惠方》)
【各家论述】①《本草会编》:"酥、酪、醍醐,大抵性皆润滑,宜于血热枯燥之人,其功亦不甚相远也。"
②《本草经疏》:"凡一切药用酥炙者,取其淘燥,兼能益精髓,补血脉,又有渗入骨肉使骨易糜之功。"
【摘录】《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