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辞典》•獭肉

中医中药•《中药大辞典》•獭肉

【出处】《别录》
【拼音名】Tǎ Ròu
【来源】为鼬科动物水獭的肉。
【性味】甘咸,寒。
①《食疗本草》:"性寒,无毒。"
②《饮膳正要》:"味咸,平,无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或炙干入散剂。外用:煅存性研末调敷。
【注意】①陶弘景:"不可与兔肉杂食。"
②《本草图经》:"消阳气,宜少食。"
③《医林纂要》:"忌柿同食。"
【附方】①治寒热毒风水虚胀:水獭一头,剥去皮和五脏骨头尾等,炙令干,杵末。水下方寸匕,日二服。(《食疗本草》)
②治折伤:水獭一个,用罐子纳,以泥固济,放干,烧灰,细末,以黄米煮粥,于伤处摊,以水獭一钱末,粥上掺,便用帛子裹系,止疼痛。(《经验后方》)
【各家论述】孟诜:"谨按(獭肉)服之下水胀。但热毒风虚胀,服之即瘥。若是冷气虚胀食,益虚肿甚也。只治热,不治冷,不可一概尔。"
【摘录】《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