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中药大辞典》•滑石
【出处】《本经》【拼音名】Huá Shí【别名】液石、共石、脱石、番石(《别录》),夕冷(《药性论》),脆石、留石(《石药尔雅》),画石(《本草衍义》)。【来源】为硅酸盐类矿物滑石的块状体。采得后,去净泥土、杂石。或将滑石块刮净,用粉碎机粉碎,过细筛后即成滑石粉。【原形态】单斜晶系。晶体呈六方形或菱形板状,但完好的晶体极少见,通常为粒状和鳞片状的致密块体。淡绿色、白色或灰色。条痕白色或淡绿色。光泽脂肪状。解理面显珍珠状。半透明至不透明。解理沿底面极完全。硬度1,比重2.7~2.8。性柔。有滑腻感。块滑石能被锯成任何形状,薄片能弯曲,但无弹性。多产于变质岩、石灰岩、白云岩、菱镁矿及页岩中。【生境分布】产江西、山东、江苏、陕西、山西、河北、福建、浙江、广东、广西、辽宁等地。【性状】呈扁平形、斜方形或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全体白色、蛋青色或黄白色,表面有珍珠样光泽,半透明或不透明。质软而细致,手摸有滑润感,用指甲即可刮下白粉。无臭,无味,有微凉感。以整洁、色青白、滑润、无杂石者为佳。【化学成份】主含硅酸镁,其中MgO31.7%,氧化硅63.5%,水4.8%。通常一部分MgO为FeO所替换。此外还含氧化铝等杂质。【药理作用】①保护皮肤和粘膜的作用滑石粉由于颗粒小,总面积大,能吸着大量化学刺激物或毒物,因此当撒布于发炎或破损组织的表面时,可有保护的作用;内服时除保护发炎的胃肠粘膜而发挥镇吐、止泻作用外,还能阻止毒物在胃肠道中的吸收。滑石也不是完全无害的,在腹部、直肠、阴道等可引起肉芽肿。②抗菌作用用平板法使培养基含10%的滑石粉,对伤寒杆菌与副伤寒甲杆菌有抑制作用;用纸片法则仅对脑膜炎球菌有轻度抑菌作用。【炮制】洗净,砸成小块,或研成细粉,或水飞。《雷公炮炙论》:"用白滑石,以刀刮净,研粉,牡丹皮同煮一伏时,去牡丹皮,取滑石,以水淘过,晒干用。"【性味】甘淡,寒。①《本经》:"味甘,寒。"②《别录》:"大寒,无毒。"③《本草经疏》:"味甘淡,气寒,无毒。"【归经】入胃、膀胱经。①《汤液本草》:"入足太阳经。"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胃、膀胱二经。"③《本草经疏》:"入足阳明,手少阴、太阳、阳明经。"【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布包),3~4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掺或调敷。【注意】脾虚气弱,精滑及热病津伤者忌服。孕妇慎服。①《本草经集注》:"石韦为之使。恶曾青。"②《本草经疏》:"病人因阴精不足、内热以致小水短少赤涩或不利,烦渴身热由于阴虚火炽水涸者,皆禁用。脾胃俱虚者,虽作泄勿服。"③《药品化义》:"渴而小便自利者,是内津液少也;小便不利而口不渴者,是热在下焦血分也,均不宜用。且体滑,胎前亦忌之。"④《本经逢原》:"元气下陷,小便清利及精滑者勿服。"【附方】①治身热吐痢泄泻,下痢赤白,癃闭,石淋;生津液,去留结,消蓄水,止渴宽中,除烦热心躁,腹胀痛闷,口疮,牙齿疳蚀,中暑,伤寒,疫疠:滑石六两,甘草一两(炙)。上为末。每服三钱,温水调下,日三服。惟孕妇不宜服,滑胎也。(《伤寒标本》六-散)②治热淋,小便赤涩热痛:滑石四两。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煎木通汤调下,不拘时候。(《圣济总录》滑石散)③治气塑关格不通,小便淋结,脐下妨闷兼痛:滑石八分。研如面。以水五大合和搅,顿服。(《广利方》)④治产后淋:滑石五两,通草、车前子、葵子各四两。上四味,治下筛。酢浆水服方寸匕,稍加至二匕。(《千金方》滑石散)⑤治小便不利,茎中疼痛,少腹急痛:滑石、蒲黄等分。上二味,治下筛。酒眼方寸匕,日三服。(《千金方》)⑥治小便不利:滑石二分,乱发二分(烧),白鱼二分。上三味,杵为散。饮服半钱匕,日三服。(《金匮要略》滑石白鱼散)⑦治小便不通:滑石末一升,以车前汁和涂脐四畔,方四寸,热即易之,冬月水和亦得。(《产乳集验方》)⑧治黄疸,日哺所发热恶寒,少腹急,身体黄,额黑,大便溏黑,足下热,此为女劳,腹满者难治:滑石、石膏各等分。上二味,治下筛。以大麦粥汁饮方寸匕,日三,小便极利则瘥。(《千金方》)⑨治感冒久在太阳,致热蓄膀胱。小便赤涩,或因小便秘而大便滑泻。兼治湿温初得,憎寒壮热,舌苔灰色滑腻者:滑石一两,甘草二钱,连翘三钱,蝉退三钱(去足、土),生杭芍四钱。若滑泻者,甘草须加倍。(《医学衷中参西录》宣解汤)⑩治伤寒衄血:滑石末不拘多少。饭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微嚼破,新水咽下。只用药末一大钱,饭少许,同嚼下亦得。老幼皆可服。(《本事方》滑石丸)⑾治暴得吐逆不下食:生滑石细末二钱匕。温水服,仍急以热面半盏,押定。(《本草衍义》)⑿治热毒怪病,目赤鼻胀,大喘,浑身出斑,毛发如铁,乃因中热,毒气结于下焦:滑石、白矾各-两。为末,作一服,水三碗,煎减半,不住饮之。(《夏子益治奇疾方》)⒀治妇人脬转,小便数日不通:滑石二两,寒水石二两,葵子一合。上药捣碎。以水三中盏,煎至一盏半,去滓,食前分温二服。(《圣惠方》滑石散)⒁治天泡湿热等疮:滑石、粉甘草(此当半用为是)、上等分为末,搽敷。或加绿豆末,以治湿热肥疮。(《景岳全书》金黄散)⒂治小儿体热痱疮:滑石末三两,白矾灰一两,枣叶四两。上药捣罗为末。先以温浆水洗疮,后取药敷之。(《圣惠方》滑石散)⒃治脚趾缝烂:滑石一两,石膏(煅)半两,枯白矾少许。研掺之,亦治阴下湿汗。(《濒湖集简方》)【各家论述】①《医学启源》:"滑石,治前阴窍涩不利,性沉重,能泄气上令下行,故曰滑则利窍,不与诸淡渗药同。白者佳,捣细用。色红者服之令人淋。"②《汤液本草》:"滑石,滑能利窍,以通水道,为至燥之剂。猪苓汤用滑石与阿胶同为滑利,以利水道。葱豉生姜同煎,去渣澄清以解利,淡味渗泄为阳,解表利小便也。若小便自利,不宜以此解之。"③《本草蒙筌》:"滑石治渴,非实能治渴也,资其利窍,渗去湿热,则脾气中和,而渴自止尔。假如天令湿淫太过,人患小便不利而渴,正宜用此以渗泄之,渴自不生。若或无湿,小便自利而渴者,则知内有燥热,燥宜滋润,苟误服用,是愈亡其津液,而渴反盛矣。"④《纲目》:"滑石利窍,不独小便也,上能利毛腠之窍,下能利精溺之窍。盖甘淡之味,先入于胃,渗走经络,游溢津气,上输于肺,下通膀胱,肺主皮毛,为水之上源,膀胱司津液,气化则能出,故滑石上能发表,下利水道,为荡热燥湿之剂,发表是荡上中之热,利水道是荡中下之热,发表是燥上中之湿,利水道是燥中下之湿。热散则三焦宁而表里和,湿去则阑门通而阴阳利。刘河间之用益元散,通治表里上下诸病,盖是此意,但未发出尔。"⑤《本草经疏》:"滑石,滑以利诸窍,通壅滞,下垢赋。甘以和胃气,寒以散积热,甘寒滑利,以合共用,是为祛暑散热,利水除湿,消积滞,利下窍之要药。《本经》用以主身热、泄澼、女子乳难,荡胃中积聚寒热者,解足阳明胃家之热也。利小便癃闭者,通膀胱利阴窍也。《别录》通九窍津液,去留结,止渴,令人利中者,湿热解则胃气和而津液自生,下窍通则诸壅自泄也。丹溪用以燥湿,分水道,实大肠,化食毒,行积滞,逐瘀血,解燥渴,补脾胃,降心火,偏主石淋,皆此意耳。"⑥《药品化义》:"滑石体滑主利窍,味淡主渗热,能荡涤六腑而无克伐之弊。主治暑气烦渴,胃中积滞,便浊涩痛,女人乳汁不通,小儿痘疹发渴,皆利窍渗热之力也。如天令湿淫太过,小便癃闭,入益元散佐以朱砂,利小肠最捷。要以口作渴小便不利两症并鬼,为热在上焦肺胃气分,以此利水下行,烦渴自止。"⑦《医学衷中参西录》:"因热小便不利者,滑石最为要药。若寒温外感诸证,上焦燥热,下焦滑泻无度,最为危险之侯,可用滑石与生山药各两许,煎汤服之,则上能清热,下能止泻,莫不随手奏效。又:外感大热已退而阴亏脉数不能自复者,可于大滋真阴药中少加滑石,则外感余热不至为滋补之药逗留,仍可从小便泻出,则其病必易愈。若与甘草为末服之,善治受暑及热痢;若与赭石为末服之,善治因热吐血衄血;若其人蕴有湿热,周身漫肿,心腹膨胀,小便不利者,可用滑石与土狗研为散服之,小便通利,肿胀自消;至内伤阴虚作热,宜用六味地黄汤以滋阴者,亦可加滑石以代苓、泽,则退热较速。盖滑石虽为石类,而其质甚软,无论汤剂丸散,皆与脾胃相宜,故可加于六味汤中以代苓、泽。其渗湿之力,原可如苓、泽行熟地之滞泥,而其性凉于苓、泽,故又善佐滋阴之品以退热也。"【摘录】《中药大辞典》
- 《中国药典》
- 《中药大辞典》
-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 《本草纲目》
- 《本草备要》
- 《本草便读》
- 《本草乘雅半偈》
- 《本草崇原》
- 《本草从新》
- 《本草撮要》
- 《本草分经》
- 《本草分经》
- 《本草分经》
- 《本草害利》
- 《本草经解》
- 《本草经集注》
- 《本草蒙筌》
- 《本草求真》
- 《本草图经》
- 《本草新编》
- 《本草衍义》
- 《本草易读》
- 《本草择要纲目》
- 《本经逢原》
- 《长沙药解》
- 《得配本草》
- 《雷公炮炙论》
- 《雷公炮制药性解》
- 《名医别录》
- 《神农本草经》
-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 《汤液本草》
- 《新修本草》
- 《药鉴》
- 《药笼小品》
- 《药征》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 《证类本草》
- 《中药学》
- 《千金翼方》
- 《外科全生集》
- 《冯氏锦囊秘录》
- 《医学衷中参西录》
- 《顾松园医镜》
- 《医学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