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中药大辞典》•酸不溜
【出处】《内蒙古中草药》【拼音名】Suān Bù Liū【别名】分枝蓼、叉枝蓼、酸姜(《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来源】为蓼科植物叉分蓼的全草。夏、秋采收,阴干。【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1.5米。茎从基部开始生出很多叉状分枝,形成半圆形的丛状。叶互生,线状披针形或长圆形,长15厘米,宽3厘米,全缘,有微毛;有短柄或无柄;托叶鞘膜质,褐色,开裂,无毛。圆锥花序顶生,扩展;花小,白色或淡黄色。小坚果椭圆形,具3锐棱。种子椭圆形。本植物的根(酸不溜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沙丘、沟谷、丘陵坡地;分布辽宁、吉林、内蒙古、青海、四川、西藏等地。【化学成份】新鲜叶含异槲皮甙。【性味】酸苦,凉。【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研末0.5~1钱。【附方】治热泻腹痛:㈠酸不溜。研末。日服三次,每次一钱,开水冲服。㈡酸不溜五钱,麦冬、茜草各三钱。研末。每服一钱,日服三次,开水冲服。(性味以下出《内蒙古中草药》)【摘录】《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