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中药大辞典》•鸭脚板草
【出处】《分类草药性》【拼音名】Yā Jiǎo Bǎn Cǎo【别名】辣子草、野芹菜(《分类草药性》)。【来源】为毛莨科植物扬子毛茛的全草。春、夏采收。【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遍体被白色或淡黄色柔毛。基部分枝,常匍匐地上。叶为3出复叶,具长柄;叶片宽卵形,长2~4.5厘米,宽3~6厘米,中央小叶具长或短柄,宽卵形或菱状卵形,3浅裂至深裂,裂片上部边缘疏生锯齿,侧生小叶具短柄,不等地2裂。花对叶单生,具长梗,径约1.5厘米;萼片5,狭卵形,反曲;花瓣5,黄色,近椭圆形;雄蕊多数,花药黄色;雌蕊多数,子房上位,花柱钩曲。瘦果扁平,有边缘,中部突起,先端具短喙。花期5~6月。【生境分布】生于溪边或林边阴湿处。分布长江中、下游各地及台湾。【性味】①《分类草药性》:"性热,味苦,有毒。"②《湖南药物志》:"辛,有毒。"【用法用量】外用:捣敷。【附方】①截疟:发疟前以鸭脚板草嫩枝叶捣包脉筋(前臂内侧接腕处,也可包命门),但应以布垫之,包的时间不可太久。②治毒疮或跌伤出血:鸭脚板草嫩茎叶捣烂,包伤口上,可以拔脓除毒,止血生肌。但不能敷在未伤的皮肤上,否则刺激起泡。③治跌伤未破皮者:鸭脚板草少量,合酒涂揉之。(选方出《重庆草药》)【摘录】《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