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本事》卷四•葶苈丸
【处方】甜葶苈半两(炒令香),郁李仁(汤浸,去皮尖,熬紫色,秤3分,2味别研如膏,令极匀),白术半两,牵牛子半两(一半生,一半熟用),赤茯苓(去皮)3分,桑白皮(蜜炙,锉)3分,羌活(洗去土)3分,汉防己3分,陈橘皮(去白)3分,泽泻3分。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腹中有湿热气,目下作肿,如新卧起蚕之状,两足胫微肿。病在肾,肾者少阴也,标在肺,肺者太阴也。故中满气急咳嗽,喘息有音,每就卧则右胁有气上冲,肩腋与缺盆相牵引不快,少思饮食。
【用法用量】初服10丸,空心、晚食前以生姜、橘皮汤送下,1日2次。不知加至20-30丸,以知为度。
【各家论述】《本事方释义》:甜葶苈气味苦辛寒,入手太阴,性能行水下气;郁李仁气味辛平,入手足太阴、阳明;白术气味甘温,入足太阴;牵牛子气味苦寒,入手足阳明、足太阳,善能行水;桑白皮气味苦辛,入手太阴;赤茯苓气味甘平,淡渗,入足阳明、太阳;汉防己气味苦辛平,入足太阳,能行下焦,祛风利湿;羌活气味苦辛甘平,入足太阳,善能行水;陈橘皮气味辛温,入手足太阴;泽泻气味苦咸平,入足太阳。此药因湿热浮肿,本病在肾,标病在肺,致中满气急、咳喘不得卧者,非利湿行水,不能效也。送药以生姜、橘皮之辛通、则在上之邪从汗而去,在下之邪从溲而去也。
【摘录】《本事》卷四
- 《外台秘要》卷十九引唐侍中方
- 《外台秘要》卷二十引《范汪方》
- 《全生指迷方》卷四
-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 《普济本事方》卷四
- 《圣济总录》卷一八四
- 《圣惠》卷五十四
- 《外台》卷十九引唐临方
- 《医心方》卷八引唐临方
- 《圣惠》卷五十四
- 《圣济总录》卷七十九
- 《圣惠》卷三十六
- 《圣惠》卷六
- 《圣惠》卷六
- 《圣惠》卷六
- 方出《外台》卷十八引《近效方》,名见《普济方》卷二四四
- 《麻症集成》卷三
- 《圣济总录》卷八十
- 《麻科活人》卷五十
- 《本事》卷四
- 《兰室秘藏》卷上
- 《御药院方》卷八
- 《医方类聚》卷一三二引《施圆端效方》
- 《普济方》卷一八三
- 《医统》卷八十九
- 《卫生总微》卷十四
- 《外台》卷十一引《近效方》
- 《圣济总录》卷一五三
- 《外台》卷二十引《范汪方》
- 《圣济总录》卷六十六
- 《圣济总录》卷八十
- 《圣济总录》卷六十五
- 《圣济总录》卷六十三
- 《圣济总录》卷五十八
- 《圣济总录》卷五十
- 《圣济总录》卷五十
- 方出《圣惠》卷六,名见《普济方》卷二十八
- 《圣惠》卷五十一
- 《圣济总录》卷七十九
- 《普济方》卷一九三引《圣惠》
- 《圣济总录》卷八十四
- 《圣济总录》卷七十九
- 《普济方》卷二十七引《护命方》
- 《圣济总录》卷二十八
- 《圣济总录》卷四十八
- 《普济方》卷一九一
- 《本事》卷二
- 《普济方》卷一九三引《圣惠》
- 《圣济总录》卷八十
- 《圣济总录》卷二十四
- 《圣济总录》卷七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