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本草备要》•当归
补血,润燥,滑肠甘温和血,辛温散内,苦温助心、散寒(诸血属心,凡通脉者,必先补心,当归苦温助心)。入心、肝、脾(心生血,肝藏血,脾统血),为血中之气药。治虚劳寒热,咳逆上气(血和则气降),温疟(厥阴肝邪) 痢(便血曰 ),头痛腰痛,心腹诸痛(散寒和气),风痉无汗(痉音擎上声。身强项直,角弓反张曰痉。无汗为刚痉,有汗为柔痉。当归辛散风,温和血。产后亦有发痉者,以脱血无以养筋也,宜十全大补汤),痿痹症瘕(筋骨缓纵,足不任地曰痿;风寒湿客于肌肉、血脉曰痹;血凝气聚,按之坚硬曰症;虽坚硬而聚散无常曰瘕,尚未至症也),痈疽疮疡,冲脉为病,气逆里急,带脉为病,腹痛腰溶溶如坐水中(冲脉起于肾下,出于气街,挟脐上行,至胸中,上颃颡,渗诸阳,灌诸经,下行入足,渗三阴,灌诸络,为十二经脉之海,主血。带脉横围于腰如束带,总约诸脉),及妇人诸不足,一切血证,阴虚而阳无所附者。润肠胃,泽皮肤,养血生肌(血旺则肉长),排脓止痛(血和则痛止)。然滑大肠,泻者忌用(当归为君,白芍为臣,地黄为佐,芎 为使,名四物汤。治血之总剂,血虚佐以人参、黄;血热佐以条芩、栀、连;血积佐以大黄、牵牛。昂按∶血属阴,四物能养阴,阴得其养,则血自生,非四物能生血也。若气虚血弱之人,当用人参,取阳旺生阴血之义。多有过服四物阴滞之药,而反致害者)。使气血各有所归,故名(血滞能通,血虚能补,血枯能润,血乱能抚,盖其辛温能行气分,使气调而血和也。东垣曰∶头,止血而上行;身,养血而中守;尾,破血而下流;全,活血而不走。雷 、海藏并曰∶头,破血。时珍曰∶治上用头,治中用身,治下用尾,通治全用。一定之理也)。川产力刚善攻,秦产力柔善补。以秦产头园尾多肥润气香者良,名马尾当归;尾粗坚枯者,名 头当归,只宜发散用。治血酒制,有痰姜制(昂按∶当归非治痰药,姜制亦臆说耳)。畏菖蒲、海藻、生姜。恶湿面。
- 《中国药典》
- 《中药大辞典》
- 《中华本草》
- 《本草纲目》
- 《本草备要》
- 《本草便读》
- 《本草乘雅半偈》
- 《本草崇原》
- 《本草从新》
- 《本草撮要》
- 《本草分经》
- 《本草分经》
- 《本草分经》
- 《本草分经》
- 《本草害利》
- 《本草害利》
- 《本草经解》
- 《本草经集注》
- 《本草蒙筌》
- 《本草求真》
- 《本草图经》
- 《本草新编》
- 《本草衍义》
- 《本草易读》
- 《本草择要纲目》
- 《本经逢原》
- 《长沙药解》
- 《得配本草》
- 《滇南本草》
- 《雷公炮炙论》
- 《雷公炮制药性解》
- 《名医别录》
- 《神农本草经》
-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 《中药炮制》
- 《汤液本草》
- 《吴普本草》
- 《新修本草》
- 《药鉴》
- 《药笼小品》
- 《药性切用》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 《证类本草》
-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 《中药学》
- 《千金翼方》
- 《外科全生集》
- 《冯氏锦囊秘录》
- 《医学衷中参西录》
- 《中医饮食营养学》
- 《顾松园医镜》
- 《医学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