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证类本草》•防风
(防风_图片)味甘、辛,温,无毒。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字乳,金疮,内痉。久服轻身。叶,主中风热汗出。一名铜芸,一名茴草,一名百枝,一名屏风,一名 根,一名百蜚。生沙苑川泽及邯郸、琅邪、上蔡。二月、十月采根,曝干。(得泽泻、 本疗风,得当归、芍药、阳起石、禹余粮疗妇人子脏风,杀附子毒,恶干姜、藜芦、白蔹、芫花。)陶隐居云∶郡县无名沙苑。今第一出彭城、兰陵,即近琅邪者。郁州互市亦得之。次出襄阳、义阳县界,亦可用,即近上蔡者。唯实而脂润,头节坚如蚯蚓头者为好。俗用疗风最要,道方时用。唐本注云∶今出齐州、龙山最善,淄州、兖州、青州者亦佳。叶似牡蒿、附子苗等。《别录》云∶叉头者,令人发狂。叉尾者,发痼疾。子似胡荽而大,调食用之香,而疗风更优也。沙苑在同州南,亦出防风,轻虚不如东道者,陶云无沙苑,误矣。襄阳、义阳、上蔡,元无防风,陶乃妄注尔。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叶似牡蒿,白花,八月、九月采根。药性论云∶防风,臣。花主心腹痛,四肢拘急,行履不得,经脉虚羸,主骨节间疼痛。段成式酉阳杂俎云∶青州防风子,可乱荜茇。日华子云∶治三十六般风,男子一切劳劣,补中,益神,风赤眼,止泪及瘫缓,通利五脏,关脉,五劳七伤,羸损,盗汗,心烦体重,能安神定志,匀气脉。图经曰∶防风,生沙苑川泽及邯郸、上蔡,今京东、淮、浙州郡皆有之。根土黄色,与蜀葵根相类,茎、叶俱青绿色,茎深而叶淡,似青蒿而短小。初时嫩紫,作菜茹,极爽口。五月开细白花,中心攒聚作大房,似莳萝花。实似胡荽而大。二月、十月采根,曝干。关中生者,三月、六月采,然轻虚不及齐州者良。又有石防风,出河中府,根如蒿根而黄,叶青花白,五月开花,六月采根,曝干。亦疗头风眩痛。又宋、亳间及江东出一种防风,其苗初春便生,嫩时红紫色,彼人以作菜茹,味甚佳,然云动风气。《本经》云∶叶主中风热汗出,与此相反,恐别是一种耳。经验后方∶治破伤风。防风、天南星等分,为末。每服二、三匙,童子小便五升,煎至四升服,愈即止。又方∶治崩中。防风去芦头,炙赤色,为末。每服二钱,以面糊酒调下,更以面糊酒投之,此药累经有效。衍义文具黄 条下。
- 《中国药典》
- 《中药大辞典》
- 《中华本草》
- 《本草纲目》
- 《本草备要》
- 《本草便读》
- 《本草乘雅半偈》
- 《本草崇原》
- 《本草从新》
- 《本草撮要》
- 《本草分经》
- 《本草分经》
- 《本草分经》
- 《本草分经》
- 《本草分经》
- 《本草分经》
- 《本草分经》
- 《本草害利》
- 《本草经解》
- 《本草经集注》
- 《本草蒙筌》
- 《本草求真》
- 《本草图经》
- 《本草新编》
- 《本草易读》
- 《本草择要纲目》
- 《本经逢原》
- 《长沙药解》
- 《得配本草》
- 《雷公炮制药性解》
- 《名医别录》
- 《神农本草经》
-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 《中药炮制》
- 《吴普本草》
- 《新修本草》
- 《药鉴》
- 《药笼小品》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 《证类本草》
-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 《中药学》
- 《千金翼方》
- 《外科全生集》
- 《冯氏锦囊秘录》
- 《侣山堂类辩》
- 《顾松园医镜》
- 《医学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