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冯氏锦囊秘录》•五味子
得地之阴,兼乎天之阳气,故味酸微苦咸气温,味兼五而无毒,阴中微阳,入足少阴、手太阴血分,足少阴气分,为摄气归元强阴益精之要药。每个铜刀切为二片,蜜酒拌蒸晒干,焙用。五味子,补虚损劳伤,收瞳神散大,味酸而敛肺气耗散之金。性补而滋肾经不足之水,生津止渴,益气强阴,涩精定喘,敛汗固阳,补虚明目,除烦热而补元阳,解酒毒而壮筋骨。同干姜煎,治冬月咳嗽,肺寒神效。同黄 、人参、麦冬、黄柏,治夏季神力困乏殊功。或热嗽而火气太盛者,不可骤用寒凉,必资此酸敛。然不宜多用,反致闭遏。诚纳气归元,收肺保肾之要药也。主治(痘疹合参) 敛肺气生津止渴,除咳嗽驱热滋阴。然味酸而收敛,痘中不宜,惟痘后毒尽可用。至于火盛未清之咳嗽,有此敛遏,亦非所宜。按∶五味子肉酸有余而甘不足哉。中苦辛而咸。古人制法,击碎,拌以蜜酒蒸之,正补其甘之不足,而少解其酸敛之峻骤也。洁古云∶夏服五味,使人精神顿加,两足筋力涌出,盖取五味酸,辅人参能泻丙火,而补庚金,收敛耗散之气也。东垣云∶收瞳神散大,乃火热必用之药,有外邪者不可骤用。丹溪云∶收肺补肾,乃火嗽必用之药。寇氏谓其食之多虚热者,盖以其收补之骤也。若风邪在表,痧疹初形,一切停饮,肺有实热者,皆当禁绝。
- 《中国药典》
- 《中药大辞典》
- 《中华本草》
- 《本草备要》
- 《本草便读》
- 《本草乘雅半偈》
- 《本草崇原》
- 《本草从新》
- 《本草撮要》
- 《本草分经》
- 《本草分经》
- 《本草害利》
- 《本草经解》
- 《本草经集注》
- 《本草蒙筌》
- 《本草思辨录》
- 《本草图经》
- 《本草新编》
- 《本草衍义》
- 《本草易读》
- 《本草择要纲目》
- 《本经逢原》
- 《长沙药解》
- 《得配本草》
- 《雷公炮炙论》
- 《雷公炮制药性解》
- 《名医别录》
- 《神农本草经》
-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 《中药炮制》
- 《汤液本草》
- 《新修本草》
- 《药鉴》
- 《药笼小品》
- 《药征》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 《证类本草》
-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 《中药学》
- 《千金翼方》
- 《外科全生集》
- 《冯氏锦囊秘录》
- 《医学衷中参西录》
- 《饮膳正要》
- 《顾松园医镜》
- 《医学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