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本草图经》•猪苓
猪苓图片,生衡山山谷及济阴冤句,今蜀州、眉州亦有之。旧说是枫木苓,今则不必枫根下,乃有生土底,皮黑作块,似猪粪,故以名之。又名地乌桃。二月、八月采阴干,削去皮,肉白而实者佳。《庄子》谓之豕橐。司马彪注云∶一名苓,根似猪矢,治渴。张仲景治伤寒诸病在脏加渴者,猪苓汤主之。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各一两,以水四升,煮四物,取二升,内胶,每服七合,日三。呕而思水者亦主之。又治消渴脉浮,小便不利,微热者,猪苓散发其汗。病欲饮之而复吐之,为水逆,冬时寒剽如疟状,亦与猪苓散,此即五苓散也。猪苓、术、茯苓各三分,泽泻五分,桂二分,细捣筛,水服方寸匕,日三。多饮暖水,汗出即愈。利水道诸汤剂,无若此快,今人皆用之。又黄胆病及狐惑病,并猪苓散主之。猪苓、茯苓、术等分,杵末,每服方寸匕,与水调下。今施州有一种刺猪苓,蔓生。春夏采根;削皮,焙干,彼土人用傅疮毒殊效。云味甘、性凉,无毒。
- 《中国药典》
- 《中药大辞典》
- 《中华本草》
- 《本草纲目》
- 《本草备要》
- 《本草便读》
- 《本草乘雅半偈》
- 《本草崇原》
- 《本草从新》
- 《本草撮要》
- 《本草分经》
- 《本草分经》
- 《本草害利》
- 《本草害利》
- 《本草经解》
- 《本草经集注》
- 《本草蒙筌》
- 《本草求真》
- 《本草思辨录》
- 《本草图经》
- 《本草新编》
- 《本草衍义》
- 《本草易读》
- 《本草择要纲目》
- 《本经逢原》
- 《长沙药解》
- 《得配本草》
- 《雷公炮炙论》
- 《雷公炮制药性解》
- 《名医别录》
- 《神农本草经》
- 《中药炮制》
- 《汤液本草》
- 《吴普本草》
- 《新修本草》
- 《药鉴》
- 《药笼小品》
- 《药征》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 《证类本草》
-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 《中药学》
- 《千金翼方》
- 《冯氏锦囊秘录》
- 《顾松园医镜》
- 《医学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