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本草易读》•地榆
得发良,恶麦冬。苦、酸,微寒。性涩而沉,下焦药也。疗一切失血,兼除血中之热。虚寒泻痢者忌。处处有之。宿根三月生苗,初生布地,独茎直上,对分出叶。叶似榆叶而稍狭,细长似锯齿。七月开花紫黑色。根外黑里红似柳根。吐血,醋煮三两服。(验方第一。)漏下赤白。同上。(第二。)赤白痢下,水煮半斤,去渣,再熬如饧,分服之效。血痢,加当归二两,壮人即愈。(第三.)下血腹痛,同炙草、砂仁煎服。(第四。)小儿疳痢,水煎如饴服。(第五。)虎犬咬,内服外敷,忌酒。(第六。)蛇伤,外敷内服。(第七。)代指肿痛,煮汁渍之,半日愈。(第八。)小儿湿疮,水煎洗。(第九。)小儿面疮、赤肿,煎洗。(第十。)煮石法∶七月七日取地榆阴干,百日烧灰。复取生者,与灰合捣万下。灰三分,生末一分,合之。若石一、二斗,水浸没过三寸,以药入水搅之,煮至石烂,可食乃已。(十一。)
- 《中国药典》
- 《中药大辞典》
- 《中华本草》
- 《本草纲目》
- 《本草备要》
- 《本草便读》
- 《本草乘雅半偈》
- 《本草崇原》
- 《本草从新》
- 《本草撮要》
- 《本草分经》
- 《本草经集注》
- 《本草蒙筌》
- 《本草求真》
- 《本草图经》
- 《本草新编》
- 《本草衍义》
- 《本草易读》
- 《本草择要纲目》
- 《本经逢原》
- 《得配本草》
- 《雷公炮制药性解》
- 《名医别录》
- 《神农本草经》
- 《中药炮制》
- 《汤液本草》
- 《新修本草》
- 《药鉴》
- 《药笼小品》
- 《药性切用》
- 《玉楸药解》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 《证类本草》
-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 《中药学》
- 《千金翼方》
- 《外科全生集》
- 《冯氏锦囊秘录》
- 《顾松园医镜》
- 《医学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