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第六章 内科疾病中的心理问题•第二节 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心理问题
呼吸的频率、深度和节律可因情绪状态而变化,但机制不明。临床上有些疾病如过度换气综合征、哮喘的发病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的缺氧后果及氧疗的顺从性等方面均与心理有关。
一、过度换气综合征
过度换气综合征(hyperventilation syndrome)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意识丧失,但无癫痫、发作性睡病的证据。这种病只要使患者快速呼吸2~3分钟就可诱发,病人先感眩晕,然后昏厥或感头昏产生脱离现实的情感;耳鸣、眼花、肢体的刺痛或麻木、肌肉僵硬、手足痉挛等均可发生;有时口干舌燥或产生控制不信的器笑。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发作,持续时间长短不一。
这类病人多有焦虑及癔病性格倾向。发作常与不安、过度紧张、恐惧等情绪因素有关。有报道,本病占内科病人的2.1~10.7%,女性为男性的1.6~2.0倍,25岁左右占60%(桂戴作,1986)
二、支气管哮喘
本病原因复杂且因人而异。现在已发现有许多不同的触发因素,除变态反应、感染、生化因素之外,心理社会因素也被认为起着始动机制的作用(Bengtsson,1984)。支气管哮喘发病的关键是支气管平滑肌的高反应性,详细机制还未完全弄清,但一般倾向于认为,情绪因素是通过植物性神经系统(迷走神经)而引起哮喘的(图6-1)。
图6-1 情绪影响哮喘的生理机制
早年曾对哮喘症人的心理特征作过不少研究,近年来,对这方面有一些指导性观点:①支气管哮喘没有单纯的或统一的人格类型;②许多哮喘病人(约占1/2)有强烈的乞求他人(特别是母亲及其替代者)保护的潜意识的愿望,这种愿望使病人对与母体分离特别敏感;③特殊的乞求的愿望是由母亲对哮喘儿童的态度所引起,但是对哮喘儿童及其家庭的研究并未找到一个单一型式的母子关系。
关于病人的人格特征,Iamandescu(1986)发现,哮喘与溃疡病这两种心身疾病之间的MMPI并无统计的差别,也就是说是否存在着代表哮喘(或其他心身疾病)的特异的人格类型还不能确定。
三、慢性阻塞性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包括肺气肿、慢性哮喘及慢性支气管炎,其病程是进行性的又是不可逆的。它的后果是呼吸衰竭和脑缺氧,要通过长期氧治疗来处理。病人的日常活动受限制,Kaptein(1986)的研究表明,这种日常活动受限是由于心理因素,而与客观的肺功能参数无关;但完成12分钟的步行测试则与肺功能参数有关与心理因素无关。说明病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负担不是客观参数而是心理因素,这一点可以应用于健康教育及临床监护(表6-1)。
表6-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病患行为
NS为无意义 *为P<0.05 **为P<0.01 ***为P<0.001Kaptein等(1986)
对病情严重的病人在病情缓解时作神经心理成套测试表明:注意测验、语词性及视觉记忆、一般智能、数学问题解决等均有损害。EEG及CT扫描的相关提示,对脑的认知反应结构有持久的低氧性损害(Hannequin等1986)。
Vorgeret等(1986)观察病人在14±8个月期间对长期氧治疗(long oxygen therapy ,LOT)医嘱的顺从性较差,LOT顺从性与病情的严重性及主观上的需氧要求有关。Block(1986)发现,LOT一个月可使平均的动脉血氧张力改变,从51mmHg上升到70mmHg(1mmHg=133.322Pa)。心理测验表明,全量表IQ,操作IQ,语词性IQ,记忆测定,视觉运动操作试验以及拟指试验等均有明显改善。
-
第一篇 总论
-
第二章 医学心理学简史
-
第三章 医学心理学对人的健康和疾病的观点
-
第二篇 临床心理
-
第七章 外科领域中的心理问题
-
第八章 妇产科领域中的心理问题
-
第十章 临床其他各科的心理问题
-
第十二章 心理测验总则
-
第十三章 临床心理测验(一)
-
第十四章 临床心理测验(二)
-
第十七章 心理治疗概述
-
第十八章 心理治疗的层次和原则
-
第二十一章 临床心理咨询
-
第三篇 变态心理
-
第二十二章 概论
-
第二十三章 心理过程障碍
-
第二十四章 人格障碍
-
第四篇 神经心理
-
第二十六章 神经心理的研究和评定方法
-
第五篇 护理心理
-
第二十九章 护理心理学概述
-
第三十章 病人的心理与心理护理
-
第三十一章 心理护理技艺
-
第六篇 健康心理
-
第三十二章 健康心理学
-
第三十八章 心理保健
-
第七篇 医学心理学的其他领域
-
第四十章 康复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