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卷之八须集·伤寒典(下)•温病暑病(三十三)
温病暑病之作,本由冬时寒毒内藏,故至春发为温病,至夏发为暑病,此以寒毒所化,故总谓之伤寒。仲景曰∶发热,不恶寒而渴者,温病也。暑病则尤甚矣。盖暑病者,即热病也,是虽与寒证不同,然亦因时而名,非谓其病必皆热也。此外如夏月中暑者,亦谓之暑病,则又非寒毒蓄留之证,在仲景则名之为中 。义详暑证门,所当参阅。
温病暑病之治,宜从凉散,固其然也,然必表里俱有热证,方可治用清凉。若值四时寒邪客胜,感冒不正之气,表邪未解,虽外热如火,而内无热证可据者,不得以温暑之名,执以为热,而概用凉药。
冬有非时之暖,或君相客热之令而病热者,名曰冬温。此与冬月正伤寒大异,法宜凉解,此舍时从证也。若夏月有寒者,其宜温亦然。
《素问·刺志论》曰∶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伤寒论》曰∶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此二论之言伤寒伤暑者,非即温病暑病之谓,盖单指夏月感触时气者,所当辩其为寒为暑,而寒则宜温,暑则宜清也。身寒者,言受寒憎寒;身热者,言受热发热,非曰身冷者方是伤寒,身热者乃是伤暑也。但此二论,则一曰气盛气虚,一曰脉盛脉虚,词若异而理则一也。故凡察气者,当在形色,察脉者,当在本元,合而观之,则见理精矣。
-
明·张介宾
-
卷之四道集·脉神章(上)
-
卷之五道集·脉神章(中)
-
卷之七须集·伤寒典(上)
-
卷之九从集·杂证谟(内容缺
-
卷之十从集·杂证谟
-
卷之十三性集·杂证谟
-
卷之二十二心集·杂证谟
-
卷之三十贯集·杂证谟
-
卷之三十六天集·杂证谟
-
卷之三十七天集·杂证谟
-
卷之三十九人集·妇人规(下)\产育类
-
卷之三十九人集·妇人规(下)\产后类
-
卷之三十九人集·妇人规(下)\带浊遗淋类
-
卷之三十九人集·妇人规(下)\乳病类
-
卷之三十九人集·妇人规(下)\子嗣类
-
卷之三十九人集·妇人规(下)\瘕类
-
卷之三十九人集·妇人规(下)\前阴类
-
卷之四十二谟集·痘疹诠
-
卷之四十六圣集·外科钤(上)\外科钤(上)
-
卷之四十七贤集·外科钤(下)\外科钤(下)
-
卷之五十二图集·古方八阵
-
卷之五十三图集·古方八阵
-
卷之五十四书集·古方八阵
-
卷之五十五宇集·古方八阵
-
卷之五十六宇集·古方八阵
-
卷之五十七宇集·古方八阵
-
卷之五十八宙集·古方八阵
-
卷之五十九宙集·古方八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