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第二十二章 抗心律失常药•[附]抗心律失常药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抗心律失常药既能抗心律失常也能导致心律失常,后者即为药物的“致心律失常(proarrhythmia)作用”,它包含引起新的心律失常和加重原有的心律失常二种情况。近年报道IC类氟卡尼等药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并增加病死率后,这一问题更受到广泛重视。基础与临床研究正在开展,以下介绍有关其发生机制的某些内容。
冲动形成障碍和冲动传导障碍也是药致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在前者,主要有早后除极的触发活动,如IA类药物延长APD与复极,容易引起2.3相中电位振荡。又如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早后除极,伴有复极高度延长,IA类和Ⅲ类药可能引发。在冲动传导障碍方面,药物可因减慢或抑制传导而引起折返,加Ⅰ、Ⅲ类药可能引发之,其中ⅠB类因与结合部位解离迅速而较少引起。在慢反应细胞中,则Ⅳ类药能抑制或减慢传导。
由于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近年临床应用抗心律失常药已更趋慎重。对急性心肌梗塞而无严重心律失常者,建议不用Ⅰ类药物,必要时选用Ⅱ类药。对一般心律失常也以少用ⅠA、ⅠC类为宜。
-
第一章 药理学总论
-
第二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
第七章 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
-
第八章 胆碱受体阻断药(Ⅰ)M胆碱受体阻断药
-
第九章 胆碱受体阻断药(Ⅱ)-N胆碱受体阻断药
-
第十章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
[此处缺少一些内容]
-
第十五章 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
-
第二十七章 利尿药及脱水药
-
第二十八章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的药物
-
第三十二章 子宫平滑肌兴奋药和抑制药
-
第三十五章 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
-
第三十六章 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
-
第三十九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其他抗生素
-
第四十章 氨基甙类抗生素及多粘菌素
-
第四十二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
第四十三章 抗真菌药及抗病毒药
-
第四十四章 抗结核病药及抗麻风病药
-
第四十六章 抗阿米巴病药及抗滴虫病药
-
第四十七章 抗血吸虫病药和抗丝虫病药
-
药名外文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