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药鉴》•人参
气温味甘,气味俱轻,阳也。亦有微阴,故温中微寒,甘中微苦,入手太阴而能泻心火也。还须配茯神佐枣仁为良。治脾肺,壮元阳,补而缓中,气短气促气少者俱用,更泻脾肺胃中火邪。气不足而亡血者,须参补之。里虚而腹痛者,亦参补之。且通经活血,乃气中之血药也,生脉散中用之,正以经通血活,则脉生矣。古人用之于解散药及发表药者,取其通经走表也。又曰,肺寒方可服者,何也?盖肺惟寒则脉濡滞而行迟,假参之力而通经活血,则元气遂生发矣。肺热又伤肺者,何也?盖肺惟热则气血激行,再加通迅,则助激速,而肺气遂耗散矣。与蜜炙黄 同用,则助其补表。与土炒白术同用,则助其补中。用升麻为使,而佐以柴胡,则能引之上升而补上。用熟地为使,而佐以白茯,则能引之补脾胃,及肾中之虚寒。多用麦冬,大能止渴生津。加以山楂,极会去滞消积。手经有疾,桂枝为使。足经有疾,附子为使。大哉参之功乎,其补中益气之要药乎,其和中温元之圣德乎。气药用之以补气固矣,然血药用之,亦能补血者,何也?盖血附气而行,气行则血行,此其理也,苟不少加参以引导之,则血且滞矣,虽有诸补血之药,竟何用哉。况血、阴也,气、阳也,独阴不成,必借阳气一嘘,而后阴赖之以受成,此阳昌阴和之妙用,顾学人自悟何如耳。经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旨哉斯言也。痘家灰白虚寒之症,酌宜重用,若红紫实热者,乃肺热痰盛,不可轻犯。反藜芦,畏灵脂。
- 《中国药典》
 - 《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辞典》
 - 《中华本草》
 - 《本草纲目》
 - 《本草备要》
 - 《本草便读》
 - 《本草乘雅半偈》
 - 《本草崇原》
 - 《本草从新》
 - 《本草撮要》
 - 《本草分经》
 - 《本草分经》
 - 《本草害利》
 - 《本草经解》
 - 《本草经集注》
 - 《本草蒙筌》
 - 《本草求真》
 - 《本草思辨录》
 - 《本草图经》
 - 《本草新编》
 - 《本草衍义》
 - 《本草易读》
 - 《本草择要纲目》
 - 《本经逢原》
 - 《长沙药解》
 - 《得配本草》
 - 《滇南本草》
 - 《海药本草》
 - 《雷公炮炙论》
 - 《雷公炮制药性解》
 - 《名医别录》
 - 《神农本草经》
 - 《汤液本草》
 - 《吴普本草》
 - 《新修本草》
 - 《药鉴》
 - 《药笼小品》
 - 《药性切用》
 - 《药征》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 《证类本草》
 -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 《中药学》
 - 《千金翼方》
 - 《医方考》
 - 《外科全生集》
 - 《冯氏锦囊秘录》
 - 《侣山堂类辩》
 - 《医学衷中参西录》
 - 《医学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