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1.4临床分析与研究•胃镜受检者885例幽门螺杆菌检出报告
我院对885例以胃脘疼痛或痞满不适等为主诉就诊者,进行了胃镜检查。其中418例病人采用涂片镜检、尿素酶试验、细菌培养及电镜观察4种方法检查幽门螺杆菌(Hp),其余467例只作涂片镜检及尿素酶试验,以判定不同疾病、不同检测方法Hp检出情况。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受检者男477人,女408人,年龄18岁~70岁,平均42.5岁。其中70.6%(605/885)曾做过胃镜或X线钡透检查诊断胃病,多数经过中西药治疗无效或再次复发者就诊。
1.2 方法
每例病人按要求取标准部位4~5块胃粘膜做活组织检查。418例病人采用4种方法检查:涂片镜检、尿素酶试验、细菌培养、部分病人做了电镜下直接观察。另有467例慢性胃炎病人只作了尿素酶与涂片镜检。有一种方法检出Hp者即属阳性。
2 结果
本组Hp感染与性别无关,年龄越低Hp阳性率越高,这与接受治疗与否有关,经统计不处理P>0.05(表1)。我们对481例病人采用尿素酶法、涂片镜检及细菌培养3种方法检查Hp,其中196例病人同时做了电镜观察。尿素酶法检出率为42.1%(176/418);涂片镜检法为34.9%(146/418);细菌培养法为40.4%(169/418);电镜观察为25.5%(50/196)。受检者浅表性胃炎(CSG)288例,萎缩性胃炎(CAG)130例,胃炎(CG)合并十二指肠溃疡(DU)21例,胃炎合并胃溃疡(GU)14例,胃炎合并十二指肠球炎(DU)31例(表2)。DU检出率最高,与其它疾病差异明显(P<0.05),其余病种及检查方法间无显著差异(P>0.05)。
表1 年龄及性别与Hp感染的关系
又对467例胃镜受检查,只作两项检查,Hp总阳性率为49.3%(230/467)。CAG阳性率明显高于CSG组(P<0.05),说明Hp检出率与疾病轻重呈正相关(表3)。
表2 不同疾病用不同方法Hp检出率(%)比较
表3 两种胃炎Hp检出率比较(%)
3 讨论
本研究用4种检测方,多部位取材,结果DU阳性率最高80.75,依次为GU71.4%,DG61.3%,CAG60.8%,CSG最低56.3%。溃疡病多伴有胃炎,Hp阳性率又高于单纯胃炎,这说明溃疡病可以由胃炎发展而来,证明Hp也是溃疡病的致病因素之一,Hp感染有其程度与病情况正相关,Hp阳性是胃病活动与进展的主要原因,Hp转阴是疾病愈合标志,清除Hp是治愈Hp相关疾病和防止其复发的关键。本组选用目前可以检测Hp感染的基本方法。尿素酶试验方法简单、迅速,细菌培养最可靠,但要求条件较高,出结果慢,尿素酶法更适合基层单位普及应用,从两种胃炎、两种检测方法检测阳性率无明显差异。
本组Hp阳性率与性别无关。受检病例70%已确诊各种胃病,各年龄段Hp阳性率无明显差异,这与受检前多已用药治疗,使Hp阳性率普遍低有关,年轻组病情多轻,治疗者少,老年组病史多长,病情重,使用抗菌素或中药等治疗者多。
-
总论篇
-
1.幽门螺杆菌研究进展
-
2.幽门螺杆菌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研究
-
4.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
-
5.幽门螺杆菌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研究
-
基础篇
-
3.幽门螺杆菌的免疫学研究
-
4.幽门螺杆菌的流行病学研究
-
4.2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家庭聚集现象有研究
-
4.3不同年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研究
-
4.4国内各地区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研究
-
4.5 其它
-
5.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病理生理学研究
-
5.2 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关系研究
-
5.3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粘膜病变关系的研究
-
5.4 幽门螺杆菌与残胃炎关系的研究
-
5.5幽门螺杆菌与幽门部病变关系的研究
-
5.6幽门螺杆菌与其它疾病间的关系研究
-
5.7 中医胃病辨证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研究
-
临床篇
-
1.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
-
1.3临床实验研究
-
2.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
-
2.1概论
-
2.2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药疗法
-
2.3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西医药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