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2.3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西医药疗法•得乐和甲硝唑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66例
随着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消化系疾病的发病学、诊断学、治疗学等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自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Marshall和Warren首次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标本中成地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并认为此菌可能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病原菌,国内也开展了对Hp的研究,并正在逐步普及深入。笔者自1990年10月~1995年10月,对慢性胃炎(其中萎缩性胃炎1例)66例,用药物治疗临床疗效观察简述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66例中男40例,女26例;均为门诊和住院患者;病程6月~30a;年龄25例~62岁,平均年龄37岁。66例患者均有程度不同的上腹部胀痛、嗳气、返酸及纳差等消化系症状,且时轻时重,经多次、多种药物治疗,仍反复发作。检查:纤维胃镜检查取活组织,经一分种尿素酶快速测定阳性者,证实有Hp感染。
1.2 方法
66例胃炎患者,暂停服其它胃病药物,口服得乐冲剂4周~6周为1疗程。(服药方法参见药物说明)。经单一得乐制剂治疗症状未完全缓解者53例,继服得乐制剂加甲硝唑(灭滴灵)400mg,每日3次,2周为1疗程。
2 结果
随访2年,5例症状消失,原胃炎未复发;53例部分症状减轻或消失,复发间期延长;8例无明显改善(其中3例未正规服药);临床疗效达87%以上。
3 讨论
近年来医学研究表明,慢性胃炎(尤其活动性胃炎),90%以上患者可检出幽门螺杆菌,目前用于治疗Hp感染药物主要有:抗菌素、抑制胃酸分泌剂和铋剂。本组66例患者分别采用铋剂或和甲硝唑,后者以往治疗厌氧菌感染,现发对Hp有较强的杀灭作用,与铋剂联合应用可减少Hp的耐药性产生,不良反应少,价廉,适用于大多数胃病患者。
-
总论篇
-
1.幽门螺杆菌研究进展
-
2.幽门螺杆菌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研究
-
4.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
-
5.幽门螺杆菌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研究
-
基础篇
-
3.幽门螺杆菌的免疫学研究
-
4.幽门螺杆菌的流行病学研究
-
4.2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家庭聚集现象有研究
-
4.3不同年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研究
-
4.4国内各地区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研究
-
4.5 其它
-
5.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病理生理学研究
-
5.2 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关系研究
-
5.3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粘膜病变关系的研究
-
5.4 幽门螺杆菌与残胃炎关系的研究
-
5.5幽门螺杆菌与幽门部病变关系的研究
-
5.6幽门螺杆菌与其它疾病间的关系研究
-
5.7 中医胃病辨证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研究
-
临床篇
-
1.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
-
1.3临床实验研究
-
2.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
-
2.1概论
-
2.2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药疗法
-
2.3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西医药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