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2.3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西医药疗法•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100例
现已明确,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许多消化疾病有关,特别是慢性胃炎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关系密切,是其重要致病因素之一。作者收集消化性溃疡治疗100例,分析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所有病例均因消化道症状而经胃镜和病理证实为胃十二指肠溃伴Hp感染者,均无心肺肝肾等严重疾病,溃疡直径0.3cm~2.0cm,且不超过3个。随机分成治疗组55例,其中胃溃疡15例,球部溃疡40例,对照组45例,其中,胃溃疡15例,球部溃疡30例。两组病例性别、年龄、病程及溃疡大小、类型比较无显着差异。全部病例均经胃粘膜组织活检尿素酶试验和组织切片查Hp阳性者。
1.2 方法
治疗组用国产胶体次枸橼酸铋(CBS)1小包,甲硝唑0.2g,四环素0.25g,氟哌酸0.2g,均为每日4次。对照组用CBS1小包,每日4次。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连服4周为1疗程,疗程中定期记录症状、体征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束后3d左右复查胃镜并病理活检及Hp测定。
2 结果
①临床症状缓解情况:治疗组55例中45例症状消失,10例好转;对照组45例中25例症状消失,20例好转。②Hp阴转与溃疡愈合率:治疗组55例中45例Hp阴转,溃疡愈合35例。对照组Hp阴转25例,溃疡愈合20例。组织病理学检查全部病例胃镜下见胃窦部粘膜慢性炎症均有不同程度减轻。
3 讨论
大量资料证实,Hp为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溃疡病常在慢性胃炎的基础上发生,故Hp感染与溃疡病间接有关。Hp感染后由于细菌引起炎性改变,释放强力炎性介质,活化痛觉神经末梢,并引起平滑肌功能失调或胃酸及胃蛋白酶的作用,H+逆扩散,继发微血管功能失调,产生发作性或持续性上腹痛及其他症状。消化性溃疡几乎同时伴胃窦炎,一些药物如得乐、甲硝唑、羟氨苄青霉素、氟哌酸等不仅可杀灭Hp,且能促进溃疡愈合,推测其机理可能与控制Hp感染有关。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治疗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可以取得比较肯定结果,也证实Hp在溃疡生成上起一定作用。
Hp清除后,慢性胃炎的组织学上有显著的改善,原有的萎缩和肠腺化生不再发展,因此也许可以预防胃癌的发生。Hp根除后不需要维持治疗,溃疡不再发生,且无并发症,所以实质上Hp根除疗法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一种最有效、最廉价、最简单的方法。有并发症的复发性溃疡是Hp根除疗法最起码的适应证。四联疗法因抗生素用量少,故副作用不大,本组病例全部患者均可很好耐受全疗程治疗。近期解除患者的自觉症状可靠,表明治疗组腹胀、烧心、腹痛等诸多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国内外均已报道减少剂量可取得相同疗效而大大减少副作用。其他疗法清除Hp均因用药量大,副作用较多而病人不能坚持全疗程治疗。
-
总论篇
-
1.幽门螺杆菌研究进展
-
2.幽门螺杆菌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研究
-
4.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
-
5.幽门螺杆菌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研究
-
基础篇
-
3.幽门螺杆菌的免疫学研究
-
4.幽门螺杆菌的流行病学研究
-
4.2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家庭聚集现象有研究
-
4.3不同年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研究
-
4.4国内各地区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研究
-
4.5 其它
-
5.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病理生理学研究
-
5.2 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关系研究
-
5.3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粘膜病变关系的研究
-
5.4 幽门螺杆菌与残胃炎关系的研究
-
5.5幽门螺杆菌与幽门部病变关系的研究
-
5.6幽门螺杆菌与其它疾病间的关系研究
-
5.7 中医胃病辨证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研究
-
临床篇
-
1.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
-
1.3临床实验研究
-
2.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
-
2.1概论
-
2.2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药疗法
-
2.3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西医药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