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2.4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西医结合疗法•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56例分析
我科自1994年2月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胃炎56例,效果显着,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组病例男51例,女5例,年龄17岁~56岁,病程均在5月~12a,其中浅表性胃炎38例,萎缩性胃炎5例,胃窦炎13例。诊断标准均依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为准,所有治疗病例均经纤维胃镜检查确诊,治愈好转以胃镜检查为准。
1.2 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用中西医两法治疗。①西医治疗:①灭滴灵片0.2g,3/d口服,庆大霉素注射液8万U,加水约10ml口服,2/d。②中医治疗:胃炎汤口服,每日1剂。处方:党参30g,丹参25g,川楝20g,黄芪20g,红花15g,川芎5g,没药15g,元胡15g,乌药15g,砂仁20g,吴茱萸10g,黄连10g,水煎服,先将药物用温水浸泡半小时,后用文火煎熬,连煎3次,将3次所剩药液混一起,分2次上、下午口服。根据临床症状而加减,如呕吐明显者于上方去黄连加半夏,苏梗各15g,如泛吐酸水者加乌贼骨20g,如便秘者加火麻仁15g,如胃中潴液、漉漉有声者加茯苓20g,如受寒凉刺激症状明显者加良姜香附各15g。
治愈好转标准 治愈:①临床症状消失,食欲正常,胃酸分泌正常。②胃镜所见及粘膜组织学改变基本恢复正常。好转:①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胃酸分泌接近正常。②胃镜所见及粘膜组织学改变减轻,或病变范围缩小。
2 结果
所治56例中治愈38例,治愈率67.8%,好转18例,好转率32.2%,总有效率为100%,治疗时间最长为62d,最短者为21d,无一例发生不良反应,未见毒副作用。
3 讨论
现已公认,幽门螺杆菌(以下简称Hp)为慢性胃炎之病因,50年前,从胃粘膜中发现G-弯曲杆菌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近10a来,通过大量的临床试验数据证实Hp是引起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胃窦炎的一种主要因素,这种细菌在我国感染率极高,慢性胃炎的阳性率80%~95%,它与胃炎的关系从以下五个方面已得到证实①与慢性胃窦炎密切相关。②在胃粘膜急性炎细胞浸润处存在种细菌。③细菌的密度与炎症细胞浸润数量成正相关。④直接抗Hp能逆转或使胃粘膜的急性炎症好转。⑤吞服Hp后出现实验性胃炎,人类受Hp感染后即可出现急性胃炎的表现,急性期若不能得到很好的治疗,会很快转变成慢性胃炎。该菌开始时寄存于胃窦的表浅粘膜内,穿透整个粘膜层分布于腺体周围,并不断向胃体扩散,造成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而发生腺体萎缩,且与胃腺肠化密切相关。有关资料表明,抗Hp的抗生素很多,且联合用药效果较好,故笔者采用灭滴灵、庆大霉素联合使用,起到了协同相加的作用,同时据实验表明,温胃散寒,健脾补气,活血化瘀对增生性病变有不同程度的软化和促进吸收功能,在调节机体反应性的基础上又直接或间接地达到抗菌目的,同时改善微循环,加快血流速度,改善组织营养,促进病变恢复,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促进炎症吸收。以上中西医疗法结合治疗,取长补短,协同作战,见效快,疗程短,无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临床上收到显著疗效,且价格低廉,不受条件限制,易被患者接受,有利于基层推广使用。
-
总论篇
-
1.幽门螺杆菌研究进展
-
2.幽门螺杆菌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研究
-
4.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
-
5.幽门螺杆菌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研究
-
基础篇
-
3.幽门螺杆菌的免疫学研究
-
4.幽门螺杆菌的流行病学研究
-
4.2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家庭聚集现象有研究
-
4.3不同年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研究
-
4.4国内各地区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研究
-
4.5 其它
-
5.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病理生理学研究
-
5.2 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关系研究
-
5.3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粘膜病变关系的研究
-
5.4 幽门螺杆菌与残胃炎关系的研究
-
5.5幽门螺杆菌与幽门部病变关系的研究
-
5.6幽门螺杆菌与其它疾病间的关系研究
-
5.7 中医胃病辨证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研究
-
临床篇
-
1.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
-
1.3临床实验研究
-
2.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
-
2.1概论
-
2.2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药疗法
-
2.3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西医药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