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2.3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西医药疗法•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及预防十二指肠溃疡复发58例
十二指肠溃疡是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所引起的疾病,抑制胃酸是本病的首选和传统治疗方法。近年的研究表明,胃粘膜防御能力的减弱,在十二指肠溃疡发生中具有同样重要意义同些学者提出“无幽门螺杆菌(Hp)无溃疡”的观点,因此,Hp是引起胃粘膜屏障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应用抗菌药物消除Hp后,溃疡可以得到愈合,我们应用三联疗法58例病例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经内镜检查确诊为活动性十二指肠者,即在其胃窦、胃体粘膜部各取2块作组织学和细菌学检查,证实的Hp阳性者58例,列入本组治疗。但应排除以下疾病和用药情况;①常服非类固醇类抗炎药者。②合并有出血、穿孔、幽门梗阻者。③孕妇。严重心、肺、肝、肾损害者。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吸烟、饮食习惯等比例均无显著差异。
1.2 A组合26例,B组32例。A组:雷尼替丁,每晚300mg次+羟氨苄青霉素0.5g,1日4次+灭滴灵0.2,1日次4次,连服2周后停用羟氨苄青霉及灭滴灵,但继续用雷尼替丁6周。B组:雷尼替丁,每晚300mg1次,连服8周。用药期间不用任何药物。1个月、6个月、12个月胃镜复查。1个月、6个月、12个月胃镜复查。记录治疗期间的副反应。治疗前后作用血、尿常规、血尿素氮及谷丙转氨酶检查。
2 结果
2.1 Hp清除率
A组为84.6%(22/26),B组为21.8%(7/32),前组高于后组(P<0.01),十二指肠溃疡愈合率A组为96%(25/26),B组为87.5%(28/32),前组高于后组,溃疡1年复发率A组7.6%(2/26),B组53%(17/32),前组显著低于后组(P<0.01,表1)。
表1 十二指肠溃疡58例治疗结果
2.2 副作用
A组服药后有10%患者出现了副反应,主要是恶心、食欲不振、轻泻。B组无明显副反应。
3 讨论
本文治疗组患者均能耐受全疗程。在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用抗菌素清除Hp对粘膜并无直接作用,却使Hp消失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溃疡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溃疡病复发主要与Hp持续存在有关,这就表明Hp确实是溃疡复发的病因。
-
总论篇
-
1.幽门螺杆菌研究进展
-
2.幽门螺杆菌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研究
-
4.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
-
5.幽门螺杆菌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研究
-
基础篇
-
3.幽门螺杆菌的免疫学研究
-
4.幽门螺杆菌的流行病学研究
-
4.2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家庭聚集现象有研究
-
4.3不同年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研究
-
4.4国内各地区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研究
-
4.5 其它
-
5.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病理生理学研究
-
5.2 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关系研究
-
5.3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粘膜病变关系的研究
-
5.4 幽门螺杆菌与残胃炎关系的研究
-
5.5幽门螺杆菌与幽门部病变关系的研究
-
5.6幽门螺杆菌与其它疾病间的关系研究
-
5.7 中医胃病辨证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研究
-
临床篇
-
1.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
-
1.3临床实验研究
-
2.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
-
2.1概论
-
2.2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药疗法
-
2.3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西医药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