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2.3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西医药疗法•新三联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十二指肠溃疡24例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与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ulcer,DU)形成有密切关系,近年研究证明根除此菌可使溃疡愈合,降低溃疡复发。本文应用洛赛克加羟氨苄青霉素及替硝唑三联治疗Hp阳性DU24例,并与洛赛克加羟氨苄青霉素二联疗方案治疗22例作对照,旨在探讨根除Hp的理想疗法。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自门诊病例,经内镜检查胃窦部粘膜活检尿素酶试验或/和胃液PCR-Hp法证实有Hp阳性活动性DU46例,其中男36例,女10例,平均年龄43岁±15岁,溃疡直径3mm~5mm,凡有合并症及严重伴同疾病者除外。
1.2 方法
4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洛赛克20mg/次加羟氨苄青霉素1g/次有替硝唑0.5g/次,对照组22例,洛赛克20mg/次加羟氨苄青霉素1g/次,两组均为每日2次口服,疗程10d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和溃疡大小均具有可比性。洛赛克由阿斯特拉(无锡)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羟氨苄青霉素由海南省三叶制药厂生产,替硝唑由广东省珠海丽珠制药厂生产,治疗期间不接受其它任何药物。疗程结束停药4周复查胃镜及作Hp检查,记录药物的不良反应,并于治疗前后检查肝、肾功能及血、尿、粪常规。溃疡愈合:停药4周复查尿素酶试验(广州南方医院消化中心诊断试剂合)或/和胃液PCR-Hp法(上海复星集团生物工程中心诊断试剂合)阴性为根除。
2 结果
2.1 溃疡愈合率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溃疡愈合分别是91.7%(22/24)和86.3%(19/22),两组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X2=0.012,P>0.05)。
2.2 Hp根除率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Hp根除率分别是95.8%(23/24)和68.2%(15/22),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X2=4.32,P<0.05)。
2.3 副作用
主要副作用有恶心、呕吐、乏力、头晕及口干,治疗组恶心呕吐1例,乏力头晕1例,对照组口干1例,但两组副作用都较轻,未影响治疗,两组实验室指标均未发现明显异常。
3 讨论
DU病因复杂,其中胃酸和Hp对十二指肠粘膜的损伤起着重要作用,临床研究证实,DU患者几乎100%可检出Hp,治疗DU除制酸外,就是根除Hp,近年来很多学者采用各种不同方法治疗Hp,三联疗法(饿剂加甲硝唑再加四环素或羟氨苄青霉素)曾被推荐为根除Hp标准疗法,但其副作用大,溃疡症状缓解慢,病人依从性差。洛赛克抑酸强,并能抑制Hp已为众所周知,加羟氨青霉素二联疗法治疗DU有较好疗效,但Hp根除率变化太大,有时根除率达不到80%,本文二联疗法Hp根除率68.4%,与文献报道相似。替硝唑是继甲硝唑后研制的硝基米唑类新药,与甲硝唑相比,疗效高,耐受性好,本研究结果提示,在二联基础上再加替硝唑可提高Hp的根除率,由于本文案采短疗程,服药方便,副作用小,疗效高,故可作为治疗DU的理想方法。
-
总论篇
-
1.幽门螺杆菌研究进展
-
2.幽门螺杆菌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研究
-
4.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
-
5.幽门螺杆菌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研究
-
基础篇
-
3.幽门螺杆菌的免疫学研究
-
4.幽门螺杆菌的流行病学研究
-
4.2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家庭聚集现象有研究
-
4.3不同年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研究
-
4.4国内各地区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研究
-
4.5 其它
-
5.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病理生理学研究
-
5.2 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关系研究
-
5.3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粘膜病变关系的研究
-
5.4 幽门螺杆菌与残胃炎关系的研究
-
5.5幽门螺杆菌与幽门部病变关系的研究
-
5.6幽门螺杆菌与其它疾病间的关系研究
-
5.7 中医胃病辨证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研究
-
临床篇
-
1.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
-
1.3临床实验研究
-
2.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
-
2.1概论
-
2.2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药疗法
-
2.3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西医药疗法